一转眼,我大学毕业来到贵州省地矿局104地质队工作已近20年,先是在野外一线做专业技术工作,继而转到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2018年任大队副队长。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伴随104队的发展而成长,看着104队的喜人变化,我的内心涌起了涓涓暖流。
早春之夜,乍暖还寒,站在大队办公楼下的水池旁,灯光摇曳,水雾缭绕,池中喷泉里的水柱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冲向天空,掷地有声。我在想,这水珠奏起的乐章莫不正是对挑灯夜战的104人的礼赞吗!
举目望去,一楼亮灯的地方,那应是测绘中心国土变更调查项目的同志在对野外的核查点进行数据录入;二楼亮灯的窗口,应是人事科、财务科的同志正在准备科务会考核材料;三楼亮灯的,应是水工环中心的同志正在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项目的报告进行修改;四楼亮灯的,应是总工办以及勘查中心的同志正在紧张地修改地质勘查项目立项方案……
104队这种温馨、紧张、和谐的工作氛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是2020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接着又获得全局考核目标绩效一等奖之后的激励?还是“三供一业”改造完成,基地面貌焕然一新以后的振奋?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华丽蝶变。
“80后”地质队员王波
一场体育赛事,带来了新的凝聚
2019年初,我刚被选为104队工会主席,就接到通知,全局五人制足球赛将由104队牵头承办。那时的104队,就像患了“感冒”,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浑身都不得劲:业务拓展不得力,转型发展不明确,账面资金连年减少;内部管理较乱,巡察反馈问题不少;还时有信访举报事件发生。有些职工年纪大点的,就想着早点提前退休,刚参加工作的,总想着调去外单位。104队需要一股精气神,需要一股凝聚力。
让104队承办贵州省地矿局五人制足球赛,我深知困难重重,作为刚履职的工会主席,更是压力山大。经过深思熟虑,我坚信,只要组织得当,我们就能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办好这场比赛,就可以重新凝聚起104队的人心。将想法向队党委汇报后,班子成员都觉得机会难得,必须组织好承办好比赛。说干就干,我们立即起草筹备方案、召开职工动员会,在队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相关部门都快速行动了起来。事实证明,104队作为一支拥有辉煌历史、骄人业绩的功勋地质队,干部职工继承了大队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大家听了承办这次活动对104队扭转形象的重大意义后,在单位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兴奋异常,带着对单位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立下了军令状:我负责的这一块,坚决不会出差错;年轻的职工更是不甘落后,纷纷主动认领工作。
工会办的赵主任是个女生,负责这次活动的比赛场地和住宿安排。在活动即将开始的前一天,有个电影剧组要在比赛场地附近拍戏,征用了我们已经预定并分配好的住宿房间。尽管酒店承诺将其他空余住房调整给我们,但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前做好的300多人的住宿安排表又得重新调整,赵主任从下午一直守在酒店和经理对接,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对接完毕。车辆保障组的驾驶员小彭师傅,半夜接到兄弟单位领队的电话,一名队员突发疾病,小彭师傅立即驱车将队员送往医院,并全程陪同。比赛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104队职工自告奋勇承担的,大家早早开私家车赶到场地组织协调,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完成相关工作,尽管辛苦,但看到兄弟单位参赛人员脸上洋溢的笑容,没有一个职工有怨言。
正是这场比赛,彰显了104人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精神,也正是这场比赛,让104队摆脱了“感冒”的折磨。氛围需要有人来带动,情绪会互相感染。104人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104队就像一台汽车,在换注了润滑油做完保养后,齿轮转动,磨合到位了。
五人制足球友谊赛合影
一场公开的“争吵”,实现了新的融合
“应收款不是应该财务科去催收吗?我们技术人员接项目、做项目,又管技术,又管质量进度、还管项目安全,做完了还要去收款,要这么多办公室的人做什么?”
“你们只知道做项目,不管收款,做得再多,没有收入、没有利润,有什么用?项目来了不及时做预算,财务科没办法给你们列支报账嘛!”
会议室里一阵接一阵的争吵,透过虚掩的门传出来。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围成一圈,参会人员脸色各异:有的紧锁眉头,思考着什么;有的面红耳赤,正在大声争论;有的凝神倾听,并不时在本上写着什么。嘈杂的会议环境与会议室前方悬挂的会标“104地质大队2019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显得格格不入,更与室外正在开心的做着团建游戏传来的欢声笑语形成强烈反差。
这是104队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也是我作为工会负责人的一次大胆建言。机关和实体怎么相互配合,一直是困扰大队发展的难题,尤其是近几年,机关和实体愈发不融洽,常常为了推卸责任和绩效分配争得面红耳赤。
大队工会,不正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组织吗?为了做好调解,我带队深入调研,发现主要原因还是机关和实体交流少,只有通过活动和交流,让实体和机关相互加深了解,才能推到这堵“隔墙”。
将我的想法向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在队党委的支持下工会便组织了这次“争吵”大会,把工会的会员培训活动和大队经济分析会结合起来开,把经济形势分析会开成公开的“争吵”大会。甚至考虑到在办公基地事情太多容易分心,就把会议搬到远离基地的地点,让大家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共谋发展。
尽管争吵得非常激烈,但是长年累积的矛盾放到了桌面上,大家都坦诚相待,松了一口气,症结找准了才能解决问题。正是通过大家的“争吵”,最后形成了“管理要为经营让路,后勤要为生产服务,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程序化”这一共识;于是便有了104队《经营管理实施细则》《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应收款催收管理办法》《考核分配办法》等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实施;才有了机关实体的相互磨合,机关和实体的正副职相互挂职,最终形成“全队一盘棋”的经营理念。
正是这场“争吵”,吵出了团结,吵出了规范,推翻了拦在科室和实体之间的“隔墙”。巡察反馈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各部门职能职责得到了进一步明确。104队这台汽车,仿佛更换了发动机一样,动力澎湃,开始了高效运转。
“头脑风暴”
一套有力的“组合拳”,跃上了新的台阶
104队是传统的地勘强队,但是没能紧跟市场变化,项目拓展乏力,渐渐失去了大量周边市场,以至于局领导多次调研中都提到要让104队“守土有责,收复失地”。怎么收复失地,“对外经营创收的重担,领导班子必须扛起来,也必须往各个经济实体的班子上压,传导压力”。2020年初,在分解年度经济目标任务时,大队班子之间已经形成了共识。
分解任务不是简单的数字拼凑,而是要契合各经济实体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用了3天时间,队党委班子和各实体班子逐一开展交流,帮助实体部门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拓展方向,坚定发展信心。
文艺汇演
在这一次深入的交流后,104队党委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调整充实二级实体班子,把闯劲足、善思考、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干部提起来;修订经营管理办法,对市场拓展能力强的人员给予充分奖励;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集中学习日”等,让各经济实体介绍自己业务特长,让参训职工都清楚单位能做什么业务,对外推介单位、承揽项目,在全队营造“项目为王”的经营理念,提倡“全队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延长产业链;以党建和体育文艺活动为载体,与地方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瓮福磷矿等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密集开展主题党日、篮球足球友谊赛、文艺表演等活动,加强了解互信,为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队班子成员带着生产实体班子,以推介省地矿局9大类46项免费服务清单为契机,主动到地方职能部门汇报工作,积极融入地方发展。
一套“组合拳”下来,成效大显。省大精查项目找矿成效显著、地灾治理市场快速拓展、乡村振兴项目接续中标、州县基金项目大量承接、工勘市场物化探市场发展迅速,大队连续两年获得省地矿局绩效目标考核一等奖。项目的多点开花,使104队的经营发展之车驶入了快车道。
重温誓词
一次勇敢的担当,开创了新的局面
“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能珍惜,当机会再次到来时,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就是“三供一业”基地改造。因为城市规划和拆迁,省地矿局开展的第一批“三供一业”基地改造104队没能抓住机会,经过积极争取,2020年这个机会又到来了。但和第一次一样,咨询地方政府部门还是104片区已经纳入政府棚户区改造范围,建议不要开展“三供一业”改造。这项改造省里边投入1000多万元,如果刚改完,市里边搞拆迁,一大笔资金不是白白投入,这个责任谁能担得起?
看着破旧的小区,看着职工和家属期盼的眼神,工会必须让职工来发声。作为工会负责人,我们牵头开展调研,调研的职工家属100%支持“三供一业”改造。有了职工支持,队党委勇敢担责。党委书记张忠俊这样表态:“市里给不了拆迁时间,但是我们的职工家属等不了,这样难得的改造机会不能再失去了,我们必须抓住机会,班子必须担起责任。”就这样,2020年104队开展了“三供一业”改造。改造后,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平整笔直的柏油路,自来水、天然气通到了家家户户,各栋楼上都安装了监控和门禁,屋顶也不漏水了,环境更整洁了。民生改善,职工受益。
“三供一业”改造
为了给职工家属营造更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大队又开展“五好小区”“地学科普示范基地”“地学文化示范小区”创建。经过创建,小区环境更加优美,职工家属的向心力更加凝聚,全国文明单位的名片被我们擦得锃亮。
池面飘来的水雾,诉说着104队的今昔;迎面办公楼的灯光,书写着104队的辉煌。蓦然回首,104队这辆大车,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大道加速前行。
地学文化示范小区
版权所有:贵州地矿104地质大队 地址:贵州省都匀市蟒山路五号 邮编:558000 邮箱:gzdk104@foxmail.com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应许请勿复制或镜像
贵公网安备52270102000102号 ICP备案号:黔ICP备17011622号